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手記
Viewing all 70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1985年8月1日: 王氏國際(0099)轉盈為虧(更新雅達利情況及相關影片)

$
0
0

1985年8月1日,受到大客戶Acorn Computer遭受財困,正在重整債務,要求債權人減收欠款。雖王氏國際並非債權人,並預料能收回債款,但為保守計,亦先行撥備1,650萬,加上再為物業撥備390.4萬,故合共約2,040.4萬的特殊虧損,為造成全年虧損2,010萬的主因,如不計以上兩項減值,公司盈利約30萬元,較1983年盈利8,100萬元大幅減少,主要因電私人電腦需求下降及電路版競爭激烈,導致生意額及淨利率下降,至於貿易業務雖有利潤,亦因美國出口簽證延遲,影響1984年業績。

預期1986年業績,公司稱雖生產業務訂單仍較差,但仍在爭取訂單,加上提高生產效率,預計1986年能盈利,在貿易業務上,如出口簽證減少阻延,貿易業務會大幅增長,如無不可估計情況,1986年業務仍可維持利潤。

同時,公司宣佈羅兵咸永道會計師行前身容永道會計師行辭任聯席核數師,由較次等杜羅司接任,以節省開支。

回到歷史,王華湘在1962 開設小型工場,後來乘著香港電子業低廉勞工優勢崛起,1977年改組為王氏電子,後獲得大客戶Atari(雅達利)支持,快速擴張,同時又發展貿易業務,兼售雅達利遊戲機。1983年又改組成王氏國際上市,但不幸地因為雅達利新機因為不能兼容舊遊戲,加上新主機遊戲不多,且質素極差,引起玩家不滿,造成「雅達利崩潰」(Atari Collarpase)現象,銷售暴降。

1984年,雅達利陷入財困,並分拆為兩間公司電腦部分Atari 及Atari Entertainment 出售,王氏國際陷入困境,但後來因電子市場逐步好轉,且生產成本仍具優勢而維持下來,而貿易業務的穩定利潤,亦是維持公司經營的因素之—。

因分家關係,故在1989年分拆貿易業務為王氏港建(532)上市,次年王華湘死亡,兩子王忠秣和王忠桐分別接手王氏國際及王氏港建兩家上市公司,同時後者也進行了由王忠桐為首的股權整合,正式成為王忠桐的控股公司。至於Atari 多次轉手後,最終遊戲部分被Namco 為首的日本人買入,電腦部分則經營不振輾轉由多間公司購入,最後法國公司購得,母公司易名為雅達利之名,但法國公司部分已正式破產,以避免債務牽連至母公司。

王氏港建其後經營回王氏國際類近業務外,分拆出王氏港建台灣外,也經營飲食、旅遊等業務,最近更經營藥業,在2006年至2007年兩度私有化但失敗。至於王氏國際業務仍然專注本業。

兩家公司均有在觀塘曾經擁有工業大廈,但面對新鴻基地產(16)的收購,兩者態度不同,王氏港建於2000年出售舊王氏港建大廈,後重建成apm 5期,後來不知是否以上市公司名義購入星光電訊大廈(前中南工商中心),又重新改名王氏港建大廈,為之後看到apm 5 期這麼旺,在2007年入紙重建,在2012年成為現時的1亞太中心,但年報不見其持有物業的披露。至於王氏國際的一座,在2008年,終於和新鴻基地產合資重建,項目名為One Harbour Square,2近期已完成第一期租售,預期於2017年全部完工,成為強勁現金牛。

兩者之抉擇,誰勝誰負其實不太重要,但都顯現在股價上。





1. 王氏國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0%8F%E5%9C%8B%E9%9A%9B

2.王氏港建主席 指港政經不穩  王忠桐憂爆移民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118/18512319

3. 1亞太中心

http://jpoon9394.blogspot.hk/2013/04/blog-post.html

5.雅達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9%81%94%E5%88%A9

5. 40年輝煌終結,Atari申請破產保護

http://myfun.gamedb.com.tw/News_Details.aspx?newsid=21747

6. 千禧創紀.盛世之城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06288

7. 王氏港建私有化文件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807/LTN2006080707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25/LTN200609251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018/LTN20061018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7/LTN200704170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4/LTN200706041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5/LTN20070605158_C.pdf

https://webb-site.com/articles/WKK.as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18/LTN2007061817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8/LTN20070628488_C.pdf

8. 王氏國際大廈和新鴻基地產合資重建大廈文件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9/LTN200810095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6/LTN20081126125_C.pdf

9.王氏國際擬加強自動化工序減人手 抵銷成本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stock/article/1315562


1981年6月8日: 中巴瘋狂加價的原因

$
0
0

1981年6月8日,中巴稱今年不會加價。

在1980年至1981年間,公司在14個月2次加價100%,導致民怨四起。中巴發言人余碧謀稱,在第2次加價後的1個月間,客戶減少6%,但營業收入增加20%,較中巴預期為低,但他不允許透露預期減少的數字。據運輸署長稱,巴士再次加價勢所難免。要降低加價,余碧謀稱,必需要改善行車道路、增加天橋,隧道、增加巴士線,使其營運成本降低,增加服務效率。他更稱,因為港島東區走廊、地下鐵路之興建,導致交通情況轉差,導致難以控制營運編配,影響港島主要幹線英皇道的交通。因為塞車關係,同時由於這些幹線服務成本高,導致1980年至1981年間巴士乘客有減少趨勢,但他不願透過現時數字。筆者認為,這些根本不是理由啊,為何政府增加道路,會增加營運效率,真是很奇怪。

不過,公司盈利上,可以見到中巴壟斷下的盈利水平。據稱,公司當時資產約2億,但盈利只是861萬,不過利潤限制率是15%,表示盈利水平極有改進空間。公司稱經營通漲高,例如需要購買英國巴士,該等零件價格高、加上站長室需要負擔租金,如華富村,原租金為每月720元,至1983年會增加至3,900元,但拒絕透過其他站的租金支出。

至於九巴代表沒有出席,並無公佈其帳目及盈利,且地產盈利不計入巴士業務項下,會中市民認為,巴士公司不應接受補貼,並應公開帳目,但是九巴當時已是上市公司,為何沒有公佈帳目,真是好奇怪。

但是實際上,當時中巴遭受鷹君系狙擊,所以要劇烈回應。不久,中巴被曝全部員工上下其手貪污,金額估計相等於公司盈利,更令人反醒其營運改進之必要。雖然狙擊失敗,但其後貪污事件接連發生,更令人反醒出中巴管理不佳,經過政府的干預及幾次交易下,最終港島巴士線歸入新創建(659,前太平洋港口)及周大福集團之手。

至今,中巴資產僅有約80億,於30多年真是增值不多,但遭受兩次狙擊不倒也有道理,看來保守的公司就是保守,不過穩穩地贏也是好事。

1. 巴士銀

http://www.icac.org.hk/new_icac/big5/cases/cmb/p1.html

2. 巴士銀電視劇

http://www.ichannel.icac.hk/tc/categorylist.aspx?video=346

3.中巴2015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224/LTN20160224308_C.pdf

南潮控股(0583,前南華早報)賣盤予長城資產管理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12/LTN201608121197_C.pdf

1. 嘉里集團終於可卸下公眾股權不高於25%,又不願賤賣負擔了?
2. 公司有沒有足夠業務維持呢?
3. 現金公司靠派息解決?
4. 變相的實物分派後派息能否完成?
5. 長城資產應該是相信熟人,多於相信買靚殼,不然為何經常購入垃圾公司?
6. 看來華聯國際(969)認購新股會失敗了?
7. 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為殼股有價?

1982年8月17日: 遠東系重組

$
0
0


1. 證明遠東發展(0035)於1981年9月購入遠東投資(0036)前身昌生興業
2. 遠東發展(0035)一度持有遠東投資超過90%股權,其後售予邱氏家族
3. 邱達昌很為股東著想,不要上市公司虧錢
4. 昌生興業業務好分散,有地產外,也有很多無無謂謂業務,餅乾及飼料生產、油田、貨倉及碼頭建築、金融財務等等,其實就是不務正業
5. 之後資產換資產,其實都幾無謂,用農地換麵粉地,業務真不清。

我是印廢紙- 中國環保能源(0986)、中國集成控股(1027)、匯隆控股(8021)、漢華專業服務(8193)、樂亞國際(8195)、聯旺集團(8217)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18/LTN201608181093_C.pdf

公司買泡沫翠如BB,之後賣出幾隻雨傘、垃圾廢紙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6/0818/GLN20160818006_C.pdf

近日,垃圾廢紙廠匯隆宣佈和人頭合資購入毛衣股樂亞國際,以約1.4仙現金加一堆炒高的匯隆控股(8021)支付。人頭的錢是由匯隆控股及其他公司借出來,股票是用張承兌票據印給大家。其實,樂亞國際懷疑都是給內部人控了股,用這個方法把真實股權浮面。最後,這堆內部人都是拿了堆炒貴了廢紙,現金可能都是利用財務公司借給人頭,於是兩相抵銷。

這一批如近期華仁醫療 (0648,前祥華發展、中國仁濟醫療) 換股收購銳康藥業(8037,前朗力福集團)及君陽金融 (0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中國保綠資產、君陽太陽能) 購入絲路能源 (8250,前普思基因生物科技、確思醫藥、中國天然投資)的套路的更新版,看看無本印股大法是否能繼續及印級呢。

先施(0244): 持續落後因由

$
0
0


在1980年至1990年間,先施多次拋售香港物業如灣仔物業、先達廣場等,並利用資金發展於其他國家業務均大敗而回,但永安均按兵不動,整合於香港的物業,結果前者資產僅剩下數億,後者資產則逾100億元,所以管理層是否周身癮,也是選股的一個因素。

終於爆破: 中國節能海東青(2228)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22/LTN201608221007_C.PDF

本公司董事(「董事」)會(「董事會」)謹此知會本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於2016年8月15日舉行的董事會會議(「董事會會議」)上,本公司執行董事兼聯席主席粘為江先生(「粘先生」)被指控挪用本公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家附屬公司(「中國附屬公司)」的部分資金(「挪用資金」)。

儘管於董事會會議上粘先生承認挪用中國附屬公司的部分資金,彼拒絕披露挪用資金金額、何時及如何挪用有關資金等進一步細節。由於挪用資金,董事會無法確定本集團是否能夠履行其還款義務,諸如償還到期應付的銀行貸款或應計利息。

於本公告日期,董事會尚未向任何監管機構匯報有關事件,因其尚未掌握有關挪用資金一事的具體詳情,但董事會保留於接獲特別調查委員會(定義見下文)調查報告後對粘先生及其他相關人士(如有)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有關調查報告將載有法律顧問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30/LTN20160830986_C.pdf

繼發現挪用資金後,董事會對本集團的財務狀況進行審查,並初步發現

(i)三家中國附屬公司於2016年8月29日的銀行及現金結餘總額較七月管理賬目所呈報其於2016年7月31日的銀行及現金結餘總額約人民幣17.729億元減少約人民幣17.656億元(須待進一步調查);

(ii)三家中國附屬公司於2016年8月29日結欠的銀行借款總額較七月管理賬目所呈報其於2016年7月31日的銀行借款總額約人民幣2.092億元增加約人民幣9.342億元(須待進一步調查);

及(iii)三家中國附屬公司於2016年8月29日結欠的應付票據總額較七月管理賬目所呈報其於2016年7月31日的應付票據總額約人民幣4,070萬元增加約人民幣3.474億元(須待進一步調查)。針對上述差額,董事會議決擴大特別調查委員會的職責範圍,以包括對本集團於2016年7月31日的財務狀況進行調查。

此外,於2016年8月29日,兩筆合共約230萬美元的銀行貸款已到期。本集團未能於到期日前支付上述金額並造成拖欠償還貸款。

鑒於上述違約可能觸發任何其他貸款融資的交叉違約條文,從而可能對本集團財務狀況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公司現正評估上述違約的影響。

財務表面上多現金,亦有負債,但派息向來低的福頭股真的要小心,看來這盤假數頂了好多年,現在爆了的20多億資金,相信很多都是虛構的盈利,至於中國節能入股的錢看來都凍過水了。


1987年8月28日: 上市公司股份眾多

$
0
0


1987年8月,聯合交易所第一副主席冼祖昭稱,上市公司數目逾20間,排期已到1988年中,其中以工業公司為多。其稱,港股向好基調仍好,並稱5年後升到14,000點並非沒有可能。左聯合交易所加入交易所聯會會員後,外資入市形勢造成,加上未來經濟成長,股市會向前邁進,交投會繼續暢旺。

至1992年底,指數尚未達1萬點,至1993年12月10日,股市方才突破1萬點,直至1997年5月14日,指數方達14,000點這一個關口。現在上市公司的申請數動輒以100家計,上市應該半年就會看到結果,看到20年這些排期1年的程序,真是覺得現在生活節奏非常快呢。

如果留意細節,會發現陸氏實業公佈1987年上半年業績是3,513.1萬元,較1986年同期1,136.4萬,增加2.1倍,並派發中期息5仙。和19年後比較,公司上半年賺4,299.2萬,較2015年3,786.5萬,增加約1成,派息4仙。時間雖然不同,忽略這20年的幣值影響,派息仍然少了,雖然說是酒店投入極多減少派息,但是公司在這20年間盈利好像沒有任何進步,哈哈。



本土私募的价值与挑战

$
0
0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608/t20160825_776174.htm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608/t20160825_776174.htm 不同于公募,私募的目标是追求全天 候、稳健的绝对收益。过去10年,策略的丰富与灵活使用,使得私募基金为投资者创造了实际价值。相对沪深300、中证500等大盘指数,其整体收益稳健很 多,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也明显更优。那些拥有可持续业绩的优秀私募,共性在于拥有经验丰富的团队,投资策略逻辑清晰,收益来源明了,有明确的投资决策流程 及相应的执行支持系统,风控意识较强,特别重视事前风控。

  私募行业充分的激励机制及日益广阔的用武之地,吸引了大量公募基金经理奔私,量化投资的兴起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专才回国。未来,这一行业的挑战来自数据和信息缺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避险的金融工具及投资者机构化程度有限、运营管理和风控能力的不足。
  虽然私募基金采用的风险对冲手段和证券间的套利策略,驱使市场价格更快地反映出基本面和资金面信息,使得资本市场更加有效,但其发展仍取决于监管的完善及从业者能否通过市场机制与行业自律实现自我更新。
  严弘 赵羲/文(作者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
  顺应日益增长的本土财富管理需求,过去几年,作为另类投资主要形态 之一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在中国快速发展。虽然其起步较晚,但伴随市场波动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已经在短短几年里经历了一波从爆发式增长到回归平稳发展的 过程。其中虽然暴露了中国市场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导致整个行业的成长在表面上受到一些限制,但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图1)。回顾这一段历程,我们 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私募证券投资行业的价值和挑战。
  本土私募产品数量增长迅猛,策略仍受限制
  过去5年,中国私募证券投资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CHFRC)的数据,2015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发行数量超过25000只,达到历史高峰,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对冲基金的产 品数量(图2)。这一方面来自于2015年上半年牛市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行业的融资结构导致一个投顾发行多个产品。而已发行产品的投顾数量在 2015年也达到6000家左右。
 
  随着近年金融工具的扩展和金融期货、期权的推出,国内的私募证券投 资策略类型也在逐渐丰富。策略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本是私募基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核心是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人的资产配置需求。策略的变化来自于投资标的、 投资方向、投资方法和杠杆的使用,在国外市场,对冲基金的策略类型非常丰富。以美国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的分类标准为例,对冲基金可以分为5大策略类 型,大概31个子策略类型,其风险收益特征各不相同(图3)。
  按照HFR的分类标准,除了少数策略受到做空限制和缺少投资标的限 制之外,大部分策略在国内已经都可以实现。CHFRC的研究表明,这些策略在中国市场上同样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比如,股票基本面成长策略可以带来 较高的收益,但同时承担较高风险;而股票市场中性策略的风险水平显著低于前者,可以在股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较高风险收益性价比的选择;宏观策略则主要通过 期货市场的趋势投资,为投资者提供具有相对独特的资产类别和风险特征的投资产品。
  虽然目前多数策略在中国原则上可以实现,但是,由于交易环节存在很多限制(如T+1和做空限制),而且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导致基本只能投资于人民币资产,很多策略的深度和效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更多低风险、稳健收益型策略的发展也遭遇瓶颈。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形态有较大不同,比如换手率高、题材 转换与跟风现象普遍、长期价值投资难以实现,不同策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国外有较大差别。然而,这些市场有效性的缺失使得一些较新的策略,比如近年兴起的 量化投资策略,在中国找到有效的应用。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很多简单的策略将会很快失效。
  私募整体业绩跑赢大盘,优秀基金业绩持续取决综合实力
  策略的丰富与灵活使用,使得过去近10年里,中国私募基金(本文中 “私募基金”均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用实际业绩为投资者创造了价值。若以CHFRC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综合指数代表行业整体表现,在2007年1月 至2016年6月间,该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优于沪深300指数而略低于中证500指数,但其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均显著小于二者(附表)。这说明相对大盘指 数而言,私募基金的整体收益要稳健很多,而且其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夏普比率和索提诺比率)也明显更优。
  当然,行业整体的业绩并不能说明所有私募基金的业绩都同样优异。像 其他所有行业一样,不同基金的差异也很大,而优秀的基金都有其共性。在“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证券投资经理TOP50”评选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可持续的 优秀投资业绩是投资团队、投资流程、风控制度和IT设施等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
  优秀的私募基金拥有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的投资策略逻辑清晰,投资收益来源明了;具备明确的投资决策流程,并有相应的系统来支持投资决策的执行。同时,优秀的基金整体风控意识较强,对市场风险的关注度高,特别重视事前风控。
  无论优秀基金的骄人业绩,还是本土基金的整体发展,都与这一行业日渐集聚了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有关。
  近几年,私募证券投资行业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首先,相当一部分业 绩突出的传统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2015年公募基金公司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达到301人,高于2014年的207人和 2013年的135人。这些离职者大部分都创建或参与了私募证券投资管理公司。其次,量化投资在国内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在海外从事投资业务的华人回国加入 私募证券投资的大潮中。
  在参与首届“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证券投资经理TOP50”评选尽调 的100位优秀投资经理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2.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50%,足以说明私募行业高端人才集聚。而这一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很大 程度上来源于行业特有的激励机制,而投资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也为这些投资专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成长中的四大烦恼
  虽然中国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具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其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众多挑战。
  1.缺乏准确完整的行业信息和数据。
  数据和信息是深入分析理解一个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所必需的要 素。由于私募基金的性质,其投资手段的私密性较强,亦没有业绩公开披露的要求,也不能进行公开宣传,因此,行业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目前国内几家 大型数据提供商,如万得资讯、朝阳永续、私募排排网和大智慧等,都积累了不少私募基金的数据,并向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商业化数据服务,为行业发展做了重要 工作。但数据提供商的数据来源并不完整,数据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整个行业目前缺乏准确和完整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数据,更缺少独立和深入的行业分析,使得 各类参与者难以了解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同时,行业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缺乏合适的对标工具,导致行业参与者行为差异较大。
  2.金融工具有限。
  尽管中国私募基金的策略种类已经逐渐丰富,但其实际运用的深度和效 率并不甚理想,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能用的金融工具还不够丰富。首先,在金融工具品种上,可以用来对冲市场风险的工具,特别是期权品种非常有限。期货品种虽 然经历了阶段性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也受到了严格限制,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正常对冲市场风险的手段不能使用,大大减少了市场上的低风险资产品种(如股票市 场中性策略)的供给,给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带来了很大挑战。
  3.投资者结构有待改善。
  目前国内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以高净值人群为主,主要机构投资人如银 行、保险、及社保基金都还没有大规模地配置私募基金。前期私募行业规模扩大,只是体现了高净值人群从公募基金或信托转向私募基金的过程,而这种投资者结构 对私募基金的发展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了解和理解十分有限,大多时候只是关注短期业绩,他们的诉求很可能对基金经理系统的执行其投资策略 带来负面的影响。
  美国对冲基金的真正发展是从投资者机构化开始的。在2000年互联 网泡沫破灭后,全球股票资产的回报都很差,这时,机构投资者开始大幅增加对冲基金的配置。因为机构投资者对对冲基金要求更高的透明度、更严格的合规以及更 好的运营标准人,他们的大量投资反过来大幅提升了对冲基金的整体运营质量。
  相比之下,中国的私募证券投资者结构还有待改善。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还需要基金自身的完善和提高,继续以骄人的业绩和严格的风控来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行业资讯和政策的支持,使得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能够将私募基金纳入其投资配置的范畴。
  4.运营管理和风控有待加强。
  在“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证券投资经理TOP50”的评选调研过程 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业绩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在运营管理和风控方面也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些团队的投资决策过于依赖核心人物的个人经验和直觉,部分私募基 金管理人的投资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一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事中和事后的风险分析关注的指标比较单一,手段和方法也比较简单;部分基金的风控专 职团队的规模较小,而且风控专职人员的经验和背景与投资人员相比差距较大;还有一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风控人员没有独立执行权,风控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也 有待提高。
  私募发展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好避险工具,亦倒逼市场规范有效
  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还刚起步,未来空间巨大,暂时的挫折和困境有助于存良除莠,规范运作机制,使得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健持久。长远来看,这一行业的成长仍与资本市场的成熟与规范息息相关。
  由于评估体系的不同,公募基金更倾向于追求相对收益,只要业绩优于 大盘指数就行,而私募基金更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以期获得全天候的稳健收益。私募基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风险管理,其相应的投资策略也常常将不想承担的风险 通过金融工具予以规避,即对冲。因此,私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避险工具,如更多的期货和期权产品等在海外成熟市场久经考验的风险管理 工具。这些工具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其有利于所有合格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标的市场,例如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和价格发现机制。而这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也有助于倒逼标的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推动市场在信息披露和停复牌等方面进一步升级改造,从而使得各种金融工 具的作用能充分体现。
  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也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因为这可 以为市场带来更多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私募基金采用的风险对冲手段和证券间的套利策略,驱使市场价格更快地反映出基本面和资金面的信息,也使得市场更加有 效。因此,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和规范与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如何监管与自律,才能助力行业自我更新
  在中国,私募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2012 年底颁布的新《基金法》首次明确了私募基金在中国的法律地位,而2014年证监会公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为私募基金的监管体系做了 说明。这些政策的推行和基金业协会的大力扶持,都极大地推动了私募行业最近两年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在过去两年中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 金业协会在2016年发布了一系列新的行业监管政策,对私募基金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募集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对信息披露和募集行为的规定,将有 助于排除非法募集、恶意欺骗现象,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就私募基金自身而言,加强监管可以排除不正当竞争,净化行业发展空间。这些政策具有相当的针 对性和可行性,将有助于完善私募基金行业的自律和监管体系,有益于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然而,要扶持这一行业可持续地稳健发展,监管体系还需更加明确其监管宗旨和意图,提高政策的适当性和适用性。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私募的资产管理载体,主要为能够承受相应风险 的高净值人群和机构投资者服务,因此,其监管应有别于对服务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公募基金,在维护业绩发布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前提下,对私募基金投资者的 保护措施也不应等同于公募基金。监管机构应主要针对私募基金投资和运营中所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给予关注和防范,以及关注私募基金对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执 行。
  若监管理念比较明确,且监管政策的一贯性和可预测性亦比较强,则有助于建立行业的运营准则和规范,形成较为明确的行业准入机制,这也使投资机构在评估其进入这个行业的前景和风险时有比较清晰的参照和预期。
  一个行业和一个机构的发展之好坏,与其对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否负责任有着很大的关联。私募基金的发展前景,也决定于这一行业本身能否通过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来进行自我更新和吐陈纳新,而行业自律应是建立行业规范最合理的模式。
  有效的行业竞争固然是保持行业活力的重要途径,但无序的竞争则会带 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行业自律若能通过相关的行业机构—如基金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的专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组织和参与,形成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服务等方 面的行业准则,减少因运营风险给投资者利益和行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那么行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期待。
  中国的私募证券投资行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使得其运营风险更加突出。因此,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和服务到位以及对运营风险的管控都应是行业自律的重要方面。而中国目前市场上相关信息匮乏 的现象也说明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需要有独立的研究机构来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为行业提供中立和专业的分析。
  FOF,对私募投资者机构化举足轻重
  在国外私募基金的发展中,组合基金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基金的投资主体从高净值个人向机构投资者转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转变对基金的运营模式和投资策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因其“私募”性质,与广大中小投资者无缘,因而常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诟病。而组合基金则可以实现准公募化,使得更多的中小投资者有机会享受到私募基金所获得的优良业绩。这将会对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
  不过,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基础的组合基金(FOF)并非只是把一 些单个基金撮合在一起那么简单,还需要对组合基金可能的成分基金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对其收益之间的相关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利用资产配置的理念和模型,对 FOF的成分基金和其在组合中的比重做出选择,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收益和较低风险的资管产品,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我们对“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证券投 资经理TOP50”评选活动中入围和上榜基金经理的调查和分析,也将会对建立适当的组合基金有所帮助。

便宜得令人不敢相信- 凱富能源(0007)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902/LTN201609021722_C.pdf

同一時間低買高賣,還要確保代包費用,保證了盈利,真是中國好夥伴。

1986年9月5日: 周生生(0016)購入生生證券

$
0
0

1986年9月5日,以44.4萬元向主席周君令購入生生證券,這項關連交易也需股東通過。以帳面值注入公司相信也公允合理。於2000年,這個交易地位換成大量港交所(388),至現時部分尚未拋出,這批股票已價值逾億元,大股東眼光真是對股東特別好呢。

湯財答“天下無敵”先生: 如何打擊香港老千股

$
0
0

http://sina.com.hk/news/article/20160908/0/2/2/%E6%B9%AF%E8%B2%A1%E7%AD%94%E5%A4%A9%E4%B8%8B%E7%84%A1%E6%95%B5%E5%85%88%E7%94%9F-%E5%A6%82%E4%BD%95%E6%89%93%E6%93%8A%E9%A6%99%E6%B8%AF%E8%80%81%E5%8D%83%E8%82%A1-6278891.html

【天下無敵文章】

天下無敵:一位港股投資者致中國證監會的一封公開信

香港證監會應該清理老千股而不是指導投資者規避

【湯財文章】

香港本土財經名博為港證監正名:港股很公平

香港財經名博再發聲:你們根本不懂港交所的巨大努力

更多文章請看專題《大討論:港股還有吸引力嗎?》

  文/新浪港股專欄作家 湯財

  作者簡介:湯財,香港知名財經博主,尤以“湯財老千股手記”聞名,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多謝編輯再給我一個機會去寫一些打擊老千股的文章。看過了“天下無敵”先生寫過的文章,我覺得他真是一個很尊重小弟的人,還稱我是“專家”,我覺得好不高興,但是言論中,他說話仍是有點不太專業,難登大雅之堂、且言語中有輕視之意,筆者有意再作解釋。

   筆者認為,他仍是未看清那些老千股,他還在說中國兒童護理(1259)和神冠控股(829)是好股,我深感震撼,究竟他知不知道兩者老千的原因是甚麼? 前者和另一隻老千、上星期筆者的舊文提及時間由你(1327)是有借貸關係,但公司帳目上是有很多現金,現金很多但又要高息借錢,你不覺得奇怪嗎,這就是 老千股的特徵。後者,其實和以前一隻叫高寶綠色(274,現時叫中富資源)曾經分拆失敗的真優美有關,後者在上市前有舉報信稱他們做假,最終上市失敗,那 間真優美公司的CFO後來轉到神冠,使小弟加深對此家公司是老千股的懷疑,加上利潤較國際同業高出很多,上市時已埋了老千股的基因,幸好他多年利用投資國 債和固定資產,把那些誇大的盈利掩埋了,使大家覺得他是一隻好股,這才是坑。天下無敵先生炒了這麼多年股,連招股書也沒看清,完全不像是一個專業的投資 者。小弟今次再寫,不打算和他反駁他那些很奇怪甚麼加上創業板加編號提示的建議,或者是分開幾個版,加一個賭博版的建議,還有一個甚麼不讓H股上市,是切 切實實讓大家瞭解港交所對於這堆老千股如何利用港股的漏洞來出千的,並想出甚麼方法來解決。

  “天下無敵”先生對於老千股,好像認識不太 夠,我只是說交易所沒有客觀標淮,不是筆者不知道這些股的行徑如何。筆者僅就他們大家知悉的老千股行徑的方式作對上市規則的解釋。其實主要的行徑是(1) 合股、(2) 折價配股、(3)大折價、大比例供股、(4)高價購買垃圾資產和股票,筆者會引用上市規則略作解釋。

  (1) 合股

   其實筆者想先解釋,關於合股,但很多國內朋友不知道的事實。在2002年香港仙股改革後,港交所為免仙股過多,影響市場觀感,況且股價低於1仙需於碎股 版買賣,增加了小散戶交易成本,增加了一條上市規則,即是13.64條。條文列明,“如發行人的證券市價接近港幣0.01元或港幣9,995.00元的極 點,本交易所保留要求發行人 更改交易方法,或將其證券合慊蚍植鸕娜!彼雜脅糠止諭蹲收囈ㄒ檣鮮泄救∠瞎傻慕ㄒ椋耆嗆駝庖惶跤行n突的,所以要改革,就要從這一條著手的。

  其實合股和拆股對股份市值沒有影響,但現在由於部分財技人士經常合股後加上大額供股,所以在投資者眼中,合股已是一種原罪,但個人認為只要扭轉濫供股的手法,合股改不改只是可有可無,所以為了減省改革的細節,我會建議保留原製。

  (2)折價配股

   港交所早年對配股價是無限製的,但在2000年間增加了不少向下炒的股份,很喜歡折價30%、甚至40%的配股,遠遠低於資產值,故造成對小股東的攤薄 非常嚴重,後來港交所推出了一個指引,更修改了上市規則,增加了13.36(5) 條,條文列明,如果配售價和市價折讓20%是需要股東的批淮,原文如下:

  “(5) 如屬配售證券以收取現金代價,而有關價格較證券的基淮價折讓20%或20%以上, 則發行人(按:即上市公司) 不得根據《上市規則》第13.36(2)(b)條所給予的一般性授權而發行證券;上 述的基淮價,指下列兩者的較高者: (a) 簽訂有關配售協議或其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性授權發行證券的協議當日的收 市價;或 (b) 下述三個日期當中最早一個日期之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 (i) 公佈配售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性授權發行證券的交易或安排之日; (ii) 簽訂配售協議或其他涉及建議根據一般授權發行證券的協議之日;或 (iii) 訂定配售或認購價格之日”。

  不過,卻有一個例外,就是陷於財困情況下,可以進行大額賤價發行新股而不需股東淮許,原文如下:

   “除非發行人能令本交易所信納:發行人正處於極度惡劣財政狀況,而唯一可以拯 救發行人的方法是袢〗艏蓖煬刃卸眯卸猩婕耙越現と醇壅廴20%或 20%以上的價格發行新證券;或發行人有其他特殊情況。凡根據一般性授權發行證 券,發行人均須向本交易所提供有關獲分配股份人士的詳細資料。”

  但是在這些背景下可做成的漏洞不少,舉例如下:

  (1) 仍然沒有考慮限製配股價和資產值的折讓,導致上市公司仍然可以賤價發行新股。

  (2) 就算折讓或大額髮行新股需股東通過,但極少數小股東有興趣參與投票,同時沒有限製關連人士投票,又或是關連人士可以非關連化,又或是公司沒有主要股東導致沒“關連人士,,但投票只需參與股東會的股東大多數票即可通過,導致投票在沒有代表性下可以通過;

  (3) 部分老千股可以透過大額的發行大額可換股債券或承兌票據,之後經營不善需全部撇帳,從而可以大額賤價發行新股,回到(2)的老問題

  故筆者建議港交所可如下修例:

  (1) 建議減少配股的折讓和一般授權幅度至10%,並加入和資產值折讓的測試,如果任何一條違返規則,需進行股東投票;

  (2) 強製要求券商必需利用電子方式主動提醒持有的小股東投票,收費應該愈低愈好。

  (3) 以超額折讓價發行新股予關連人士或獨立第三方時,大股東及關連人士不得投票。

  (4) 投票參與的股東需要達到股東的50%以上及非利害股東的20%以上,否則投票作廢。

  (5) 除大多數通過外,增加引入私有化非利害股東10%反對製度,如反對票多於非利害股東數的話,發行新股需作廢。

  (6) 長遠股份登記處或券商應引入電子投票製度,提高投票率。

  (3) 大折價、大比例供股

   關於供股,其實港交所有分為“公開發售”和“供股”兩種方式,“公開發售”是售予所有投資者,並不是股東的權利,所以沒有供股權,至於供股,則屬股東權 利,所以有供股權。其實兩者類近,前者更是對原有股東的一種傷害,筆者建議取消“公開發售”製度,保留供股製度,以對原有股東多一點保障。

  至於為各位投資者詬病的大額供股製度,根據港交所上市條例第7章現有條例,再引列如下:

  “如建議進行的供股會導致發行人的已發行股份數目或市值增加50%以上....

   (a) 供股須待股東於股東大會上通過決議批淮方可作實,而任何控股股東及其聯 M人,或(如沒有控股股東)發行人董事(不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及最高行 政人員及其各自的聯M人均須放棄表決讚成有關決議。發行人須在致股東的 通函中披露《上市規則》第2.17條所規定的資料;

  (b) 發行人須在致股東的通函中載列建議進行的供股的目的、預期的集資總額, 及所得款項的建議用途之細項及描述。發行人也須載列在建議進行供股公佈 之前的12個月內發行的任何股本證券的集資總額及集資所得的細項及描述、 款項的用途、任何尚未使用款項的計劃用途及發行人如何處理有關款額的資 料....”

  但漏洞如下:

  (1) 理論上,供股價和供股比例沒有上限,完全可以大比例、大折讓供股,沒有考慮公司資產值,對不供股的股東非常不公平。

  (2) 可以發行較現有股權50%亦不需股東同意,雖然如果有大股東的情況下,大股東也需要負責供股費用,但可未經股東同意即可進行供股,似乎也是不合理的行為。

  (3) 如果發行50%以上新股,雖然關連人士不可投票,但由於眾多老千股都是喜歡透過關連人士非關連化股權,所以大股東可以不持一股,由非關連的關連人士以壓倒性比例通過供股,也是對股東不公平。

  (4) 因為沒有限製參與股東大會的股數比例下限,大股東或管理層可以預先利用一般授權發行新股份予友好,再大比例大折價供股,然後由友好利用發行的股票投票通過,造成魚肉小股東情況出現。

  建議如下:

  (1) 供股價應考慮引入如配股一樣的10%折讓製度,評定標淮除近期股價外,也需考慮資產值。

  (2) 供股比例下限不設,但上限必需如現有發紅股指引的最大比例,為擴大前股本的2倍,即最多為1供2。

  (3) 供股的授權應加上股權大會上提呈,如否決,則需逐次在特別股東大會上通過,否則如供股擴大股本比例多於20%,也需再經股東通過,並需加入每年以任何集資方式增發股份多於20%以上,亦需得到股東同意。

  (4) 每次投票參與的股東需要達到股東的50%以上及非利害股東的20%以上,否則投票作廢。

  (5) 除大多數通過外,增加引入私有化非利害股東10%反對製度,如反對票多於非利害股東數的話,發行新股需作廢。

  (6) 長遠股份登記處或券商應引入電子投票製度,提高投票率。

  (7) 可以考慮供股前3個月不得增發股票。

  (4)高價購買垃圾資產和股票

   供股集資後的資金,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除了較低級別的須予披露交易和低於一般授權股份交易外,全部也需交予所有股東同意,除重大交易以上的交易,但 如果持有50%以上股東書面同意,就不需開股東會。雖然重大交易以上的,也需要上股東會,但只要大股東同意,其實也不成問題,關連人士不能在有利害交易投 票。這就造成以下漏洞。

  (1)重大交易中,部分交易可以關連交易非關連化,或是大股東在重大交易背後重大利益,但大大損害股東,小股東極難可反對

  (2)對於進行股票投資交易,小股東難以得悉投資的標的

  (3)因為沒有限製參與股東大會的股數比例下限,大股東或管理層可以預先利用一般授權發行新股份予友好,再大比例大折價供股,然後由友好利用發行的股票投票通過,造成魚肉小股東情況出現。

  建議如下:

  (1) 重大交易以上投票參與的股東需要達到股東的50%以上及非利害股東的20%以上,否則投票作廢。

  (2) 重大交易以上除大多數通過外,增加引入私有化非利害股東10%反對製度,如反對票多於非利害股東數的話,發行新股需作廢。

  (3) 長遠股份登記處或券商應引入電子投票製度,提高投票率。

  (4) 重大交易前3個月增發的股份不能投票。

        (5) 對於購買股票的名稱和金額,在發出公告後必需要告知股東 ,如有任何變更,也需公告

   一個良好的製度,不需事事監管,只需要製度設得好的話,其實已減低不少出千的機會。其實在2002年香港交易所和政府已開始考慮打擊老千股,但是最終在 既得利益者本土財經人士反對下,最終失敗,於是埋下更大的老千股問題。今年,上市監管進行改革,其實是一個解決增量老千的機會,但奈何同一堆本土財經機構 人士反對,所以才需要國內人士同心協力對抗他們。我視這一次是繼1970年代後打開香港國門、擴大香港上市參加資金規模的一個良好改革。

   本土著立獨立投資者David Webb 和過往香港及英國的監管機構的管理者,也支持增加證監會權力建議,認為可打擊新股亂象,和順應國際潮流。如果再不做任何東西的話,香港股市確實如國內朋友 所言,不知如何分辨老千股的話,會給人變成老千港的壞印象,股值繼續低落,對所有人也沒有好處,希望大家到香港證監會的網站,表達對今次上市改革的意見, 同時希望港交所考慮筆者建議,以製度從嚴打擊存量老千股,避免他們有機會再鑽空子,謝謝大家。筆者下一次會考慮寫一篇關於今次上市改革的文章,希望大家有 興趣吧。

北亞資源(0061)又買垃圾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911/LTN20160911036_C.pdf

5.88億買一件51%的虧損垃圾,相等於估值11.53億元,較帳面價值5億高1倍多。其中1.4億以現金及承兌票據支付,餘下以新股支付,佔擴大股本約15%。真是一家垃圾公司買垃圾不手軟啊。

凱聯(0266)陷於財困

$
0
0



當日鍾氏大房兄弟控制的凱聯(266),上市主要資產尖沙咀凱悅酒店於1965年落成,但不久已無興趣經營,更想賣盤,但都是賣不成。故把經營權在1969年轉予凱悅,不久趁股市狂潮上市。因為在1981年投資過度導致財困,把股權減持外,也按予銀行,當時股權已降至約20%。公司也陷於財困,故需債務重組,雖計劃不完美,但也是公平的計劃。在東京銀行的支持下,相信計劃通過機會頗大,訴訟也會消除,下一關也需小股東通過,未來路向也需通過後,才能決定未來路向。

其後重組獲債權人及小股東通過,但在鍾家三房大手吸納下成為大股東,之後大房實力漸退,更因母公司之名改名天德地產,再把尖沙咀酒店業務分拆凱聯國際酒店(105)上市。尖沙咀酒店最終還是不能以高價賣出,最後改建成現時的國際廣場,物業估值已超過100億。

所以,資產在一個地方的高速增長期必會水漲船高,賣出物業多數都是傻仔行為,有長線持貨力必會為贏家。

新體育(0299)又買垃圾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920/LTN20160920026_C.pdf
公司用10億買了間遊艇公司,羅馬國際(8072)估值10.079億。該項目包括中國遼寧省「水岸康城」項目及從事外語考試培訓項目的深圳唯致國際學校,並委託經營深圳海上運動基地暨航海運動學校20年經營權,現時公司仍在虧損中。

付款方式如下:
(1)一堆人(頭)認購121.81629億股,每股6.2仙,較停牌前價格折讓47%,用於支付7億現金代價
(2)用同樣的發行價,發行2,419,354,838股新股,以支付1.5億的代價
(3)餘下1.5億代價,則分兩方式扣減:
1. 2018年遊艇利潤少於6,000萬的部分乘9
2. 2017年培訓利潤少於1,750萬的部分乘16
如兩者多於1.5億,均以1.5億為限。

於深圳市大鵬新區管理區或任何其他相關政府機關因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於完成前違反任何經營委託協議而行使其於經營委託協議項下之權利後
,新體育有5年認沽期權,可以以估值師估計的公允市值或支付的代價現金及股票之較高者。

另外,公司向街外發行40.88億股,每股6.2仙,集資2.5億,用於償還債項。

以上收購會使投資者的資金獲得重大攤薄之餘,還有用賤價發行新股購買一項仍在虧損的業務和一個垃圾物業項目,是不是值得呢,希望港交所及證監會認真了解此項交易,作出任何可以處理的阻撓,使交易不能通過,讓購買此股的投資者不至於被攤薄。


1985年9月18日: 羅旭瑞成功認購世紀城市(0355)新股,成為大股東

湯未生特約: 脫手工程憶起的...

$
0
0

最近看Viu留意到那套「脫毒工程」,當中有一個環節是由安排幾位「毒男」控制幾位美少年Robot的說話,然後結識美少女,最後由美少女選擇和哪一位美少 年Robot背後的「毒男」交往,橋段非常新穎。最近閱報,發現細價股的出貨手段也推陳出新了,讓未生叔叔說說故事吧。

在 科網爆破後,細價股市場非常冷淡,但當中有一系非常強勁,就叫「中李系」,「中李」是裕豐國際排名中間李榮彬,之後他入股了供應商金禾國際及富昌國際,並 利用裕豐資金谷大帳目,賄賂會計師,然後把他們逐隻搞假數上市,並安排「人頭」入股,集資後的現金利用購買機器方式抹走假帳。後來,更作為白武士拯救奧瑪 仕前身的佳信國際(959)。

其中金禾國際在急升後,股價持續下跌,後來有人為求把金禾國際股權脫手,竟然利用空頭支票購買股票,待支票未能成功兌現後就逃之夭夭,結果令股票斬倉下跌。不過後來最終造假東窗事發,以上股票除奧瑪仕均有除牌,負責人大部分都被判監。

至 於最新細價股的出貨手法,就是利用了黑客盜取了伯伯的證券行帳戶來購買欲出貨的股票。不過根據筆者的調查,該位伯伯被黑客購買的股票估計為羅馬國際 (8072)及偉俊集團控股(1013)。這兩隻股應有一定關係,其中羅馬評估曾經在2008年被同系偉俊礦業(660)委任核實存貨的金額。

至於羅馬國際,過往的往績亦有可討論的空間,上市後不久大升,大股東陸續減持股權後,股價開始大幅下跌,不久在上市規則容許的界限下,以折讓臨界點約18% ,並用盡一般授權發行20%新股,其後進行16合1股,其後用較市價折讓逾50%、也較資產淨值折讓近30%,進行1供3,集資逾2.865億元,聲稱收購同業及開 展新的放貸業務,但當時僅有意向,並未有實際行動。

以在2015年12月上市指引信香港交易所指引信HKEx-GL84-15,以羅馬集團當時供股後的資產約3.87億元,且現金量達到約3.5億元,遠遠超 過現金資產50%的界線。加上符合當中(1)集資金額相對上市發行人而言非常巨大,並與公司現有主營業務的需要毫無關連、(2)聲稱於集資前不久開展得放 債人業務、(3)新業務的規模將會遠遠大於原有的業務,肯定符合現金公司的定義,這類大比例、大折讓供股應予以廢止。究竟根據某部分人士指稱該指引信是 「針對賣殼」、「打壓有心營運公司的生存空間」、「殺錯良民」,相信讀者自有公論。

資料來源:

http://old.ltn.com.tw/2002/new/dec/19/today-e8.htm
廉政公署於本月16日晚上大舉搜查本地3家上市公司包括裕豐、富昌及金禾集團,懷疑他們以數以百萬港元的賄款,串通財務顧問及會計師做假帳誇大純利,以符 合香港聯合交易所規定上市前3年累積純利必須達到5000萬港元的上市要求;廉署更懷疑3家公司以巨款賄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高級經理,使有關假帳計劃 沒有破綻。

http://www.kui.name/event/2007-03-29/%E9%87%91%E7%A6%BE%E6%A1%88%E9%87%8D%E5%88%A4%E6%87%B2%E9%80%A0%E6%95%B8_n42720.htm

陪審團退庭商議(四日三夜)這宗商業騙案,案件早於○二年揭開序幕,廉署在「臥龍」行動中拘捕裕豐、金禾、富昌(三公司均已除牌)多名高層,傅柱根、裕豐 前主席李榮根先後受審,李榮根判囚四年半;特赦證人金禾財務總監楊治山雖獲免刑事起訴,但針對他的會計師專業紀律調查已展開;至於裕豐李氏兄弟中排行中間 的「中李」李榮彬,則無被檢控,楊治山指是李榮彬「路」傅柱根先找來「表面包銷商」,再向財務公司借錢找人「圍飛」,實行「自己包銷」。

楊 治山供稱,金禾○一年三月獲批上市,但一直找不到包銷商,傅柱根聲言「已經通知晒親戚朋友,唔可以唔上市!」情急下找李榮彬協助。楊口中的傅柱根對上市事 宜不在行,以為集資款項可即時到手,當時傅趕向財務公司還款,竟天真地打算開支票,甚至要求銀行直接把集資款項過數至財務公司,結果遭為傅柱根「獻計」的 會計師李榮基阻止,指「今日轉走錢,聽日就會畀人封你舖!」

律師求情:「他已一無所有」
傅柱根被捕後被廉署盤問 時,曾自嘲是「大陸仔,英文都唔識」,倚賴會計及財務顧問的意見,他承認自己有協助做假數,但否認串謀,傅柱根堅稱只為使公司「內銷」數字「浮」出帳面, 並不知道犯法,更豪情壯語「我做過會承擔,因為我係男人」、「到時定我咩罪都唔緊要!」昨天傅柱根等人被指毫無悔意,重判入獄八至十年,傅柱根反應平靜。 傅柱根○四年宣布破產,金禾同年亦遭清盤及停牌,傅柱根的境況正如大律師求情所說:「他已一無所有」。

金嗓子(6896)的波動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919/LTN201609191013_C.pdf
金嗓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注意到,於本公告日期本公司的股份價格下跌及成交量上升。於本公告日期亦有報章報導(「報導」)被刊登,報導有關本公司現有股份的潛在配售,包括建議配售的規模及價格之細節。

本公司謹通知其股東,於本公告日期,本公司已就本公司新股份的潛在配售(「潛在配售」 )與一名配售代理人初步接洽,但概無就潛在配售達致具體條款和訂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本公司會在有需要或適當時刊發公告。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E8%83%A1%E5%AD%9F%E9%9D%92/007003002030/%E5%8F%A6%E9%A1%9E%E8%82%A1%E5%A3%87%E7%96%91%E4%BC%BC%E9%A8%99%E5%B1%80/229661

另類股壇疑似騙局
21/09/2016
【晴報專欄】香港地老千橫行,電話、街頭騙案無日無之,為每星期六播出、圍繞踢爆、分析騙徒騙財伎倆的節目《正義同盟》,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素材。透過節目的個案報道,本應可避免輕易重蹈覆轍,但正所謂「蹺唔怕舊、最緊要受」,不少重複又重複、翻炒再翻炒的行騙手法,竟仍不斷有受害人中招,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皆走不出利用人類的貪婪與恐懼心理搵着數,愈接近「深港通」正式啟動,股壇愈見烏煙瘴氣。金錢世界,臥虎藏龍,靠操盤,操到連手持大把彈藥的大戶都自動獻身跟貼緊隨,連釣魚翁是何許人都不知,仍願者上釣,一切來得乾手淨腳,是為食大茶飯之最高手境界。
可惜,這個世界總是物以類聚,幾多未夠秤,甚至連小型股指數成分股亦未及高攀的個股,滿以為可藉「深港通」機遇幹一番,尤其市值在五十億元水平的股仔,自作聰明,滿以為找股評人食飯斟茶就可扭轉乾坤:橫看竪看又笨又老實的,眼見上一餐免費午飯仍未及消化,老細已預約下午茶,兜口兜面驚死你無睇股價,口口聲聲會計埋自上一餐飯以來的升幅。股票市場不乏偷雞摸狗、靠搶人棺材本發其達者,視個人公信力如草芥,更自然以為唔推介就笨也。
結果是,一推就冧包山,淪為助紂為虐的幫兇,背後原因,又係離不開老細抵押股份套現後,股份被有心人拿來向下炒沽爆的把戲。(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1982年9月30日: 九龍倉(0004)、海港企業業績(0051)業績

$
0
0

1982年9月30日,海港企業中期賺4,200萬,九龍倉賺1.5億,過了24年,海港企業核心賺4.26億,九龍倉核心賺59.7億,計上重估達到67億,可以見到,海港企業佔九龍倉的比例大降,重要性也持續降低。

資料來源:
1. 海港企業(0051)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04/LTN20160804176_C.pdf
2. 九龍倉(0004)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10/LTN20160810180_C.pdf

湯未生特約:過三關 (無刪減版本)

$
0
0

過三關
最近深夜中重播的《創世紀》,今天和明天的那一集終於到達了整套劇的高潮,就是「過三關」。


「過三關」背景為秦沛飾演的商界大亨、「明大」主席葉孝禮的兒子無力接班,導致其兒子掌政的「明電」下跌。許文彪請羅家良飾演的葉榮添向陳慧珊打聽,從而取得其病情,再來「即牙膏」式散播不利消息,使明電股價大跌,被搶了老婆的大亨郭峰飾演的霍景良控制「霍氏」狙擊至全面收購,「明電」及「霍氏」股價開始大升,力天在事前趁低吸納「明電」,先賺第一筆。「霍氏」在成功取得「明電」的全面收購的股權時,「力天」拋出「明電」,沽空「霍氏」,同時向廉政公署發放其賄賂銀行家的證據,使得他因缺乏資金,最終全面收購失敗,「霍氏」股價大跌,再加倍購回「霍氏」股權,再過第二關。「明大」在此勢頭下打落水狗,反收購「霍氏」,使股價大升,「力天」在此沽出股票,過了三關。至於反收購,因為曾任兩位大亨的老婆汪明荃的方健平居中協調,最終和氣收場。不過三位主角控制的「力天」一躍而起,成功取得資金借殼上市,為未來劇情作出鋪墊。


講完他們大計,未生其實對許文彪的角色設計更感興趣,也有共鳴。他的父親以前貪污,弄得家破人亡,造成他過往非常堅持自己不做虧心的信念,絕不容許賺任何違背自己良心的錢。他非常聰明,考得規劃師的資格,但由於他的執著,他的家人不肖,個個也好吃懶做,不事生產,甚至欠不巨債,他協助他們,結果整家人不諒解,反過來欺負他,他的朋友認為他不應這麼執著,不住的教訓他,他的女朋友的母親看見他堅持自己,賺不到錢,覺得他沒用,又叫女兒離棄他。在此他還可以忍,後來又收到其母親的求助,無論如何引誘,都不收那筆賄款,歷經辛酸在籌得資金後上機前,他遇上一個無惡不作的賊人,他把所有的力氣用他的刀捅死他,心神不定的他上了機,之後成功利用他無比的狠勁救回的媽媽。回港後,得悉賊過去後,覺得自己殺人原來是做了好事,他逐漸成為了一個沒有原則的惡魔。


老實說,他堅持原則沒錯,但變得很孤獨,之後為錢沒有原則,雖然表面上很多人支持他,賺了好多錢,但到了後來反變得更孤獨了。當年未生有一段時候想過這問題,最後決定雖然窮,但還有真心的人在。我還記得,在他殺了人後、變成惡魔前的一句,「我真的不想像以前那樣活下去...為了一個我喜歡的人,我想她快樂,你明白嗎」,所以「不想只賺他100萬這麼少」,未生明白他這種心境,這種心境在這短短篇幅也無法告訴大家,我也對我的怪獸老婆也想這樣說啊。


說了一大堆無關股票的事情,忘記扯點股票的事情。陳慧珊說了葉孝禮的醫生在萬邦投資(158)旗下萬邦行,4年前中區的農業銀行大廈整座還可以一呎2.8萬,但現在只能夠買更舊的上環的金龍中心,更不要說中環中心了,至於位於中環心臟萬邦行的估值仍只是約2.1萬一呎,仍是低估,希望大家不用「朝朝九點鐘迫車返工,每個月都是賺果一萬幾千,死慳死抵玩股票,妄想一朝發達」。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05417

中區獨坐

不知多少日之前,吳仁的鄰居順叔在「港銀家族」中講到,中國農業銀行(1288)一擲50個億買美國私募基金及樂聲電子(213)持有的干諾道中50號,照順叔所言,其實農行應該想發大來搞,擴充在香港的業務,至此四大國有銀行在中環都有自己的地頭。
見到咁高的成交價,又留意下中環商業地產,發現可留意的股票,其實選擇真是不多。一是好似置地咁在新加坡上市買賣,一是不只在中環有物業的如冠君(2778)。但找找下總有一家適合你,就是在剛在上周公布業績的萬邦投資(158)。
萬邦投資在1970年上市,至今都大約42年,自上市至今,他的業務其實都幾獨沽一味,主要資產就是位於中區皇后大道中的萬邦行和金利商業大廈兩個物業,面積大約30.8萬方呎,獲利來源都是靠這兩個物業的租金收入和重估收入,近呢幾年的租金收入是不斷提高,扣除重估的租金收入是不停地增長,現在大約1.6億元,利潤則是視乎重估情況而變化,但近年派息就是按租金收入盡派。至於股東和管理層,創辦股東鍾氏家族持逾48%,彤叔旗下周大福企業和新世界發展(017)共持有26.93%(2011年年報把周大福企業實益權益和法團權益的掉轉了,我查回股權披露才發現)。至於董事方面,鍾氏及非鍾氏家族成員分別是3名及5名,平均年紀超過70歲,最大者91歲為創辦人鍾明輝。
倒回來算,鍾先生上市時年紀都快50歲了,相信那時候以他的年紀,應該已就沒有多大拼勁,加上股權結構有力,某一方均有能制衡對方不好的投資,故自上市以來發展有限。至於年報封面,也是十年如一,就是萬邦行的畫像,風格就是上市時的70年代。據有限資料,派息大約4%,不計其他資產,扣除重估延遞稅項,每股資產淨值已經是175元,但在報表上的物業估值約47.39億元,折合每方呎15,400元,但照上面干諾道中50號呎價看已近28,000元,以這價錢計算,並假設其他資產及扣除延遞稅項的負債是相抵,每股淨值達344元,相比現價折讓也算不少。
但照該公司董事架構而言,在其中一方領頭人物有重大變化前,應沒有很大動作,但以最新香港男性預期壽命80歲來算,兩位領頭人物應超過這年紀,相信等到這時期應不遠,如覺得自己還年輕兼耐得住寂寞,也許買一點,等待有利變化的到來。

80後的財經blogger,以80後的眼光看今日的財經政治。/逢周五刊出

Viewing all 70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