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手記
Viewing all 70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反對奧普(0477)私有化大行動(更正)

$
0
0

(1)

經過一天找尋資料及思考後,筆者覺得大股東並不厚道,內幕嫌疑亦大因為:

(1) 私有化前的業績明明好轉,但卻以減債務為由,降低派息,打壓股價。

(2) 有位提早得悉消息的專欄作家,以暗示方式推介奧普外,並在低位購入數百萬股以圖利,涉嫌有內幕交易嫌疑,本人會向證監會投訴該人的事跡,該專欄作家亦為某幾間上市公司的董事,行為應予以譴責。

(3)公司涉嫌隱瞞前幾天其投資杭州海興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已獲證監會通過的消息,該部分股權已增值成接近6,300萬,預期可以增值至2億人民幣。

(4) 公司現時亦有4億元港幣的現金,並無負債,加上可以變現的土地及投資,合計估計有7億港元,私有化代價約13億元,如果扣除可以套現的資產,實際代價不足6億元,但公司現時盈利約2.5億元,即假設把全部盈利派發,2年多即可回本。

(5) A股同業友邦集成現時市值約55億,以奧普現時規模,未來回A股市值約在100億之間,現時以約28億市值私有化,相對上對股東不公平。

(2)

根據公告,奧普需要經過數票數進行表決,根據公告第9頁:

(a) 計劃得到佔親身或透過委任代表出席法院會議並於會上投票的計劃股東所持有計劃股份價值不少於75%的大多數計劃股東批准(以股數投票表決方式),前提為:

(i) 計劃得到持有親身或透過委任代表在法院會議投票的獨立股東所持計劃股份所附票數不少於75%的獨立股東批准( 以股數投票表決方式);及

(ii)親身或透過委任代表出席法院會議並於會上投票的獨立股東(以股數投票表決方式)反對批准計劃的決議案的票數,不多於全體獨立股東持有的全部計劃股份所附票數的10%;

即是說除了需有75%的在股東會投票的獨立股東通過外,還需要少於10%的獨立股東反對,私有化才可成事。

根據公告,獨立股東股權為465,672,500股,即是說,如果有46,567,250股反對,私有化就會失效。筆者會於私有化表決前購入一定數量的股票以進行反對私有化的動作,並會出席特別股東會,亦已獲得持股較多的股東支持,預期成功機率會提高的。

(3) 

根據現時的CCASS 的紀錄:

(1) 財務顧問BNP 持有約4,000多萬股,這一批可說是鐵票。

(2) 國元證券的部分6,800萬股相信是當年大股東以86仙減持的部分,相信都會支持。

(3) 渣打部分相信是前基金股東Delta Lloyd持有,現在正在減持,相信都會支持。

(4) 但JP Morgan 最近持續增持至接近5%水平,相信他才是真正的主導今次私有化成敗的人物。

但其他股東不用擔心,相對手上約20%的遊離票,我們只需要取得25%左右,即可反對整個私有化,未來奧普業績持續好轉,只要繼續維持派息,加上深港通,兩地估值會收窄,相對奧普只要做好自己業務,相信100億不是夢,我希望大股東不要提價,並讓我們反對這場收購,我只希望能留下這公司在香港上市,不求甚麼金錢上的回報,謝謝大家支持。

如果希望支持我們的行動,請大家買一點奧普,然後反對收購就可以了。謝謝大家。


阻止華匯化: 意馬國際(0585)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329/LTN2016032911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418/LTN20160418128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3/LTN201606031503_C.pdf


http://cn-rules.hkex.com.hk/tr/chi/tr_9078_11370.pdf


和港交所的最近例子類近,意馬國際買的是項連前景都不清楚的東西,但這件實際應是華匯的資產,但華匯化之途受阻,希望港交所努力阻止華匯化,避免上市公司剛剛被華匯注入的資金又被洗清。更好的是,華匯的供股和收購遊戲可以完全被阻止,使更多公司避免成為「老千股」,回復到公司的真正價值上。

在未來來說,筆者相信實業而誇大業績的作價,並發行接近30%新股的方式會作為主流。港交所應該注視的是收購作價是否會被誇大,發行新股的作價是否公允。

康健化: 粵首環保(1191)買新威國際(0058)股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3/LTN201606031421_C.pdf

我估有超過50間了,稍後會再進行統計康健系股票。

粵海置地(0124)的啤酒廠土地價值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7/LTN201606079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316/LTN201603161008_C.pdf

公司手上現金約37億港幣,補地價耗去27億港幣現金,現金僅剩下約10億。但帳面值約幾百萬港幣的土地,現在變成約72億港幣的土地,可開發面積約46萬平方米,如果以現時深圳的土地價格約每平方米6萬人民幣計算,項目價值約276億人民幣(約330億港幣),扣除開發成本每平方米約2萬人民幣,實際可獲得利潤約184億人民幣(約220億港幣),相對現時市值已經有約75%的折讓。但開發時間需要約5年,亦需要冒銷售時機的風險,況且物業也大部分持作投資用途,不會變現,所以進一步來說,可能折讓會較大,以這類股票的估值來看,相信會在0.3倍市帳率左右,加上估計5年後約70億市值是一個較公允的市值,以約6%的預期回報率來計,現時約54億市值相信是一個合理的估值,相對現時40億市值亦有一定量增值空間。


博雅(0434)價值討論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8/LTN2016060818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30/LTN2016053068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1/LTN201606012074_C.pdf

公司現時持有19.2億港元現金及可變現資產,還有一堆未予計算的投資,其中有部分是未來概念的,現在並無負債,即可以說是和市值相若。另外,在削減廣告開支後,每季盈利約6,000萬人民幣,全年約2.4億,即是說現時其實是以免費買入年有2.4億現金流的資產。雖然CFO不斷辭職,但核數師暫未有變化,老闆也曾給人抓了,但是筆者相信這盤生意不需要太聰明的人也可管理,澤且玩的人有慣性,所以筆者認為應予留意。

金寶寶(1239)快手摸殼篇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121/LTN2015012180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04/LTN20150304143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13/LTN201503139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31/LTN20150331153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506/LTN2015050611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1118/LTN2015111864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1218/LTN2015121871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119/LTN201601195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122/LTN201601228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401/LTN201604011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13/LTN20160513101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18/LTN2016051867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17/LTN2016061772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17/LTN20160617728_C.pdf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AllFormList.aspx?sa2=an&sid=50000673&corpn=Jin+Bao+Bao+Holdings+Ltd.&sd=18/11/2011&ed=20/05/2016&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19%2f06%2f2016&sc=1239&src=MAIN&lang=ZH&

這個劉良建確實是個快手摸殼高手,以3.733元(拆細後0.07466元)買入這殼股,之後炒上、放消息,拆細、送紅股,後來不斷以26仙至30仙(即拆細前13元至15元)出售賣股,其中有部分售予劉央的西京基金,在1年多間賺了近10億元,真是高手中的高手。今日,他把股權售予趙薇的老公黃有龍,看來又是散貨的手段了,劉良建亦可以功成身退了。

三江化工(2198)出售業務篇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01/LTN2013030104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28/LTN2013062865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17/LTN20160617815_C.PDF

,公司老實只有卸下債務之所得,反倒損了利潤。老闆之前把它注入是要上市公司承受重大開發成本,利用上市公司盈利高峰方便借債之用,以減少他個人財務負擔。現在收回來相信都是差不多到收成期,並不需進一步的投入,雖然作價看來差不多,但控制的資產卻已多幾倍,等他盈利好轉時,又可以注入A股公司擴大化股值,使自己身家又多好多好多翻了。

派息表面上是回饋股東,其實只是降低老闆的收購作價。

親親食品(1583)介紹上市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23/LTN20160623691_C.pdf

很久沒有介紹上市的股票,由恆安(1044)把股份分派,在7月8日上市。

但股權又頗分散,股本也很少,大家也明白需要如何了...


1988年7月4日: 爪哇控股賣出大新金融大廈30%股權予伊藤忠

$
0
0

當年這物業估值6.65億多,現在賣了100億,每年升值16%多,這是否很多?

綠地瘋狂shopping - 博大綠澤(1253)、綠地潤東(1365)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27/LTN2016062753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703/LTN20160703106_C.pdf

一星期內用了25.7億取得兩家公司的控股地位,真是非常有錢呢,不知他們的目的是否為製造概念呢?

Webb still here - 隆成金融(1225)

$
0
0

 

昨日,黃國英在am730 一文指出:

 

「雖然事不關己,但作為一個行內人,目睹股壇長毛David Webb於隆成(1225)之上慘敗,感覺非常不舒服。隆成大比例供股不久,又來一次合股然後再供,遇著無良上市公司,的確是無底深潭。」

 

有報導指出:

 

「由曾經持股逾8%或7693.8萬股,最新相信已消失於隆成的主要股東名單之內」

 

黃國英先生的回覆,經筆者向其員工盧志威詢問了一會,大概有一定了解,相信是一種關於「你需要攻定還是守的犧牲」,筆者也認為難分高下。至於關於黃國英先生一文的其他論據是否對,或者有人提及他的炒法的出路,如果筆者有機會,筆者會作另一文的探討,或者會利用一位我承認是我寫的作家之口寫出來。

 

至於該報導,相信那記者經驗十分淺,根據筆者找到的蛛絲馬跡:

 

1. David Webb 持股愛用Unnamed Investors Participants 持有,根據供股當日紀錄,股份的確增加了接近4倍,相信他有參與供股。

 

2. 披露上雖然並沒有說明增持紀錄,但根據證監會的說法:

 

「例子1: 當某大股東的持股量由5.9%增至6.2%,由於他的股權跨越了6%這個整數百分比,所以必須作出披露。但是,若他的股權由6.1%增至6.9%,因沒有跨越任何整數百分比,所以毋須作出披露。」

 

 

所以David Webb 的股權在供股後的百分比,仍然維持8%沒有變化,所以不需披露。

 

故此David Webb 仍然持有隆成金融的股票。他對這一系的研究見諸這兒,筆者相信他本人不會打無把握的仗。

 

明知照供會有危險,但筆者卻相信他一定有後著。

 

位元堂(0897)1供3,宏安(1222)包銷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708/LTN20160708832_C.pdf

位元堂(897)宣佈1供3,每股43仙,主要股東宏安除了認購2億供股股份外,還包銷約3.7億股,投入約2.4億,但其中2億元向宏安(1222)購入中國農產品(149)之債券,如果供股超額,宏安不用包銷,實際上宏安還可以向位元堂取得1.14億元。這次供股,表面上是位元堂供股,實際是宏安要錢,但老闆不願投入,進可利用這次供股幫自己套現,退可取得控股權,財技高手真是財技高手。

1985年7月10日: 李福兆建議簡化上市程序

$
0
0

太鬆會有啤殼、太緊就會沒潛力公司上市,上市定位真難決定。

不具價值投資股票(2016年第2版)

$
0
0
鑑於近期部分網友對於此表非常有興趣,特更新如此spreadsheet,老千股約739隻,未來可能保持增加,希望各位注意,謝謝。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3Ac9TXVHQHnoJnjt15O3JMIum19Jw8e7vimTz95cymY/pubhtml

沿用2012年的寫法,各系的資料如下:

(1) 玩法

他們先輕輕地炒高股價,然後批股,批可換股債、公司輪(不上市的),最後,不停地拋出所持的股票,套現,又以低價批一手股 給他們沽(先賺手上沽出股票的現金和批股價的差額),低得差不多了,就合股供股,提高股價,之後又可能派下公司輪,送下大股息,拆下股,弄低股價,又重演 一次把戲,最壞的是他們會理及時下適合甚麼就搞甚麼,如合環保就搞環保,合資源就搞資源,引得幾多人得幾多人…之後真的會買一個deal,然後又「虧本賣出去」,轉走資金,或者以系內交換資產,憑空多出一堆CB,賣出又有錢了,或購入物業及船隻等作私人享受之用,又可能以空置物業賣出黃金來。

hw先生在此貼云:「此言差矣, 呢個集團由始至今都對佢既本業不離不棄, 只係各位對佢既誤解, 以為佢地經常有務正業. 其實佢地一直都係以援救萬股民於苦海為己任, 時刻令大家難忘既「保藥黨「, 專業昆你錢, 為大家提供高價娛樂, 令你無時無刻都好似置身於VIP大廳, 秒秒鐘幾十萬上落. 當然, 佢地亦都會為閣下既人身安全著想, 免費為你保管財富, 免得你白白輸左落d藍籌大股上面. 而且怕你地無地方放股票, 公司亦會不定期將股數ZIP細, 方便閣下收藏.

其實佢地真係好偉大gar. 你見佢每日出街都好得街坊歡迎, 由落樓一直問候到佢上車. 更有個別熱情既粉絲會連佢祖宗38代都問候埋, 不知幾咁熱情. 」

聰明仔先生曰「股票必勝術厲害之處在於對莊家黎講, 乜野價沽對佢地黎講係唔緊要, 只要你肯買, 無論係一蚊定係一仙都冇問題, 佢地關心o既只係舊錢個銀碼, 真正係最怕你唔黎。」

(2)股權架構

他們看來都是無大股東,表面上都是A公司持有B公司,B公司又持有A,C公司,C公司又可能是B公司股東…一家公司只持有其他公司幾個巴仙,A系的話事人好像持有A、B公司,然後用A,B公司持有C,D,E,F,G公司….實質是幕後大老闆所持有的證券公司的關連人士等持有控股權。表面分散,實質集中,你是沒有可能買到它大部分股權的。

如果有部分成功上岸的,主要都是金字塔架構,控股權一向都非常牢固的,主要由大股東持旗艦超過20%股權,然後由旗艦持下一層公司超過20%股權。

這個殺雞取卵的行為,始終都有末日的一天,必不獲股民信任,老千法要人中計,心先有人買它的股票,若再是這樣,賣股票一定會更少。

A系(華匯系):約30隻股

B系(永義系):616、1218

C系(冠軍系):92、1059

D系(泛匯系):160、214、292

E系(宏安系):149、221、897、1222、1243

F系(已倒,和宏安有關):627

G系(榮盛系):295、559、1166

H系(蕭才子系):8078、8079、8088

I系(中國星系):326、500、521、674、718、764、1003、2882、8063、8130、8172、8213

J系、Q系(趙渡相關):651、985、1041、1051

K系(結好):64、1469

L系、N系、O系、P系(殼王系):199、275、372、511、1189

M系:8063

R系(文化傳訊相關股):343、8129、8175

S系(康健相關股):50 餘隻股

T系(石庫門相關):145、471、8088

U系(孫粗洪相關):64、117、209、261、263、377、547、1102、1141、1145、1178、2309、2326、2336、8201

W系(向心繫):1217、8171

X系(匯彩系):76、673、1180、1182

如果有甚麼遺漏,請陸續告知,謝謝。

回購盈喜- 中國鋁罐(6898)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722/LTN20160722505_C.pdf
近期不斷回購,但公司市值10億,年賺1億,好像不太多睇頭。


小南國(3666)供股有關連人士無認購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722/LTN20160722461_C.pdf
有關連人士翁向煒竟不供股,是想退出嗎?

不過吃了老闆控股、虧本的團購網,也很難心服吧。

1989年7月22日: 第一太平銀行吞併遠東銀行

$
0
0

根據報導,第一太平以2供11方式集資16,277,699,170股集資約4.56億元,收購遠東銀行的權益,但該次供股因認購率只有87.1%,故第一太平(142)包銷部分股權,同時,為達成當時銀行業監理處(現成為金融管理局一部分)的控股要求,第一太平亦認購第一太平銀行的719,646,194股新股。即第一太平投入金額約2億餘元,利用第一太平銀行以蛇吞象方式併入較它體量更大的遠東銀行。



遠東銀行前管理層邱氏家族亦有取得公司約4,019,200,000股,同時亦購入所供股發售的新股,估計當時約佔股本約20%,並委任邱德根及邱達昌進入董事局。

據當時管理層柏壽祺稱,在收購遠東銀行後,及供股鞏固資本基礎下,其最後一步為整合兩家銀行,並期望於1990年完成兩者整合,雖然兩者銀行的系統不兼容,但仍然覺得合併進展理想,對銀行成功合併有信心,最終兩者在1992年整合。

雖然最後第一太平銀行被東亞銀行兼併,但不知是否東亞管理層李國寶對這號碼有感情,亦曾入股現時用這號碼的英皇證券5%,現時因遭攤薄,股權不詳。

1. 1986年8月20日新聞: 第一太平實業收購康年銀行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4264

2. 李國寶的股權披露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AllFormList.aspx?sa2=an&sid=50000331&corpn=Emperor+Capital+Group+Ltd.&sd=24%2f04%2f2007&ed=12%2f07%2f2016&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24%2f07%2f2016&sc=717&src=MAIN&lang=ZH&&pg=26

3. 中環在線:寶哥哥楊受成係 friend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8/16584528

英裘控股(1468)正式賣盤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1215/LTN201512157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1230/LTN2015123095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731/LTN20160731022_C.pdf

之前,大股東已經透過多次配售,買下不少水貂場和擴張業務,把股權由75%水平降至約40%水平。2015年12月,兩次配售,把股權減少20%,降至非控股股東水平的22%。

本日,公司宣佈購入高煒春及伍紹康的鴻鵬資本證券有限公司,作價2.643億,以1.188億新股及1.455億承兌票據支付,然後透視和財務顧問相同集團、太陽國際(8029)旗下太陽國際證券配售約2.1億股,使大股東集團持股降至約19%,至於新股東及配股後新股東持有約23%,可見新股東一派已超過大股東,可見賣殼的部分部署完成,但包含著轉型的假面,不過假動作真的很難騙。

番外篇: 莊家本色

$
0
0

(按: 特此紀念英雄本色上畫30周年。)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23704

Mark哥同豪哥印偽鈔發達,後來做莊家,因為被下屬背叛,結果豪哥犯罪入獄3年,出獄後從事非股票工作。Mark哥在2015年欠下大量孖展,為著生計做一些財技中介人工作,生活潦倒……有一次Mark 哥欠債被打,豪哥相救並帶他到山頂。
Mark:「香港夜景這麼漂亮,這麼美麗的東西這樣就沒有了,真是有點不值得……我們再來過,做完這一單,我們再漂漂亮亮離開香港。以前出生入死未怕過,我們還怕證監會嗎?」
豪:「以前的事過去了……我給你再做十次、一百次又如何?」
Mark:「我還未死。我就不想一輩子給人『撳住來打』,我衰咗3年,我等一個機會,我要爭番口氣,唔係證明要話俾人聽我威,而是想證明我失去的東西要自己取回,你有爭取過機會嗎? 」
豪哥深受觸動,決定與Mark哥合作打莊,計劃是這樣的:
(1)豪哥以低價買入一家證券行A,之後問相熟朋友借錢,購入一間垃圾上市公司甲股權,進入董事會,並炒起股價。
(2)甲發行票據,由證券行A配售。買方是Mark哥朋友,他們只尋求穩定回報,且港交所(388)對票據發售數量並無限制,只需作簡略披露即可,這就成他們的印鈔機。
(3)甲開財務公司、同時以低價購入證券行A,A接受上市公司乙的控股權抵押,委任豪哥及Mark哥的人馬進入乙董事會。
(4)乙發行新債券,由證券行A配售,後買入證券行B,然後豪哥利用甲的股權向證券行B抵押,取得資金還給朋友,手上的小量資金購入上市公司丙發行的可換股債券,之後照辦煮碗。
(5)甲和乙供股集資,由丙控制的證券行包銷大部分。甲和乙取得資金後,開始貸款給旗下人頭購入剛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丁,大手把流通盤買光,在幾個月後接洽 丁控股股東,丁控股股東把股權抵押予系內證券行,以取得融資變相賣盤。把丁股權全面控制後,開始炒起股權,最後成為百億元計的上市公司。Mark 哥和豪哥終於在莊家界出人頭地了。
未生覺得,這套操盤方法還可有不少變種,把上面的票據包裝為理財產品或保本高息投資都可成新印鈔機。但這套方法確有死門所在,如上周德普科技(3823) 沽空報告引發的細價股拋售潮就是一例。但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只是限制投資中國內地股票,但沒有限制投資境外的股票或票 據類投資,未生相信Mark哥和豪哥真的可以「黑都可以漂成白」了。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德普科技(3823): 高賣低買真高手

$
0
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07/LTN20160807012_C.pdf

公司宣佈以一般授權配售13億新股及特別授權13億新股,每股25仙,集資6.5億,該批股票佔擴大後股本約28%,取得這批股已足夠成為大股東。

如果是有心人把股票大手於30仙以上出售,然後以低價補回,這可是一盤不錯的生意啊,順便騙騙那班滬港通貪平的國內老散一記悶棍.....

這樣可能也可以發展一套新的炒作模式,就是基金騙不了,就騙無知散戶模式。

無實力股票始終都要靠騙人為生,可悲也。

Viewing all 70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