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味皇兄的博客文章帶來了關於中信國際電訊(1883,前中信1616)收購澳門電訊一個新聞,稱已成功獲得銀行10億美元銀團貸款的承諾。
據味皇兄稱,「借款遠高於中信的市值,一般在按揭同融資租賃之類先會出現,其本上這是不正常的放款。銀行特意用左酌情權,情況有如當年匯豐借錢比力牆收購和記,賣人情的感覺非常明顯。」我其實非常同意這一個看法。至於他稱,「如是這,股就不用供了,假設利率在3-5%之間,而CTM回報率在10-12%之間,80億可以套利7-9%即5.6億以上。」
但他稱,「假設每年還款金額是借款總額的15%,雖然總盈利增加了,但現金流要倒貼6-8%,如此一來,派息率很大可能下降,除非每年借錢派息。」,筆者不同意這個結論,因為對於這類收購具重資產且具現金流,亦有壟斷優勢的企業,相信不會是分期還款,可能是定期付息,到期還本,但可能息率高一些。
最近華潤電力(836)及華潤創業(291,前永達利)旗下雪花啤酒,以及自身借款的利率,連上其他雜費,估計分別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加2.3%及約1.8%,以中信國際電訊母公司中信集團的地位,相信利率也是差不多,估計綜合收益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加2.5%至3%,以一般最高按6個月的拆息計,即約在3.04%至3.54%。所以我認為收購情況不如他所講的。
所以,他總結稱,「即是說盈利上升一倍,但派息有可能比現在還低,如果上述消息屬實,中信爆升一倍不在話下,但它卻失去了收息股的特性。」,我只認同後一半,但不認同前一半。
下一段,我們談談收購的緣起。
(2) 中信國際電訊的收購歷史
中信國際電訊於2002年成立,原稱中信1616,主要經營電訊商間的數據處理業務,為中信泰富(267)的附屬,2007年因需資金開拓澳洲採礦業務,故分拆上市集資,其後進行多起收購,包括2007年母公司中信泰富企業資料處理業務,2008年的潤迅通訊(989)的長途電話業務、2009年的母公司的機房等,2010年向中信集團購入互聯網資料處理業務等。
至於澳門電訊,2010年,中信國際電訊向中信泰富購入澳門電訊的20%股權,作價14.004億元,以4.67億現金加以2.3元發行405,826,087股新股折9.334億支付。估值相等於相等於2008年盈利6.8億元的10.2倍,2009年的盈利7.2億元的9.8倍,價格頗為合理。
2012年10月15日,中信國際電訊發佈公告稱,正與大東電報洽商購入其51%澳門電訊之股權,據稱作價在7至7.5億美元(54.25億至58.125億),估值為106.37億至113.97億,即折合澳門電訊2011年盈利9.06億的11.73倍至12.6倍。11月5日,又稱根據澳門電訊的組織章程細則,亦與其他澳門電訊股東商議收購建議的事項。在2012年11月7日,據稱是向葡萄牙電訊集團購買其餘28%股權,作價約4.1億美元(31.775億),估值約113.48億元,折合約12.52倍市盈率,價錢都算是合理。
2012年12月18日,中信集團向中信泰富購入4.445億股,即18.62%股權,折每股1.74元,使中信泰富的股權降至1,001,084,370股,即約41.94%,相信是為未來成為大股東鋪路。
(3) 估計收購之財務融資方式
如果以大東電報的最高估值113.97億元來看,購入兩者之79%股權估計需要90.0363億元,支付方式如下:
(1) 當中的10億美元(約77.5億元)以銀行融資支付
(2) 尚餘之12.5363億元,估計中信集團會認購公司新股,估計以2.25282元約556,584,370股支付,使中信集團與中信泰富的持股相同或多1股,以填補收購資金缺口。
因中信集團持股增加至34%,超越30%的全面收購限制,但因與中信泰富屬一致行動人士,故或會申請清洗豁免,免除全購責任,減少資金負擔。
(4) 對2013年的財務估算及估值
1. 全面收益表假設
(a) 營業額按10%增加
(b) 開支及稅項按2012年上半年比例估算
(c) 銀行貸款以3.54%估算
(d) 澳門電訊增長率以約10%增長估算
2. 估值表
3. 資產負債表假設
可以看到每股盈利在收購後會大幅增加,盈利會大增至36.3仙,以預期10倍市盈率推算,股價約為3.63元,但負債率會大增,估計派息率下降至30%-40%,即約10.89仙至14.52仙,但仍較以往增加。
(5) 總結
總結來看,這項收購其實是利用銀行的財務融資作為套息之用,只要沒有甚麼重大事故,其實給著味皇兄及筆者,也願意問銀行借這一筆大錢進行收購。
在收購後盈利增加,也因中信集團及中信泰富的資金需求龐大,視乎還款的方式,會增加派息,不過派息率可能受銀團貸款的條款所限下降,但是小餅的大份,也不及大餅的小份,所以仍屬利好上市公司的收購,股東應予支持。